南京芥子园历史调查与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03 03:08

南京芥子园历史调查与研究

摘要:芥子园是明末清初文化名人李渔在南京设计建造的一座江南私家园林,它不仅仅是李渔一家数十口的寓居之所,更以其亭台楼阁、泉石花草名噪一时,与金陵名园瞻园、煦园、随园等各领风骚,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它也是当时的一个文化中心,见证了《芥子园画谱》、《笠翁十种曲》、《闲情偶寄》的出版,也寄托了主人李渔的美学思想和园林艺术造诣。然而这座名园随着主人的离去逐渐没落,最终消失于历史的浪潮中。本文试通过文献搜集与研究,探索芥子园的真实面貌与历史演变,填补园林史上的这段空白。

关键词:芥子园;李渔;南京;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明清之际,江南一带文人造园风行,仅南京一地,就出现了众多艺术精湛的私家园林,著名者如瞻园、煦园、随园。和这些园林相比,芥子园占地面积不大,仅仅三亩。位置也不算显赫,偏居南京老城南。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园林,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盛事。它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化名人李渔。李渔身份复杂,一生没有固定职业,却能集文学家、戏曲评论家、出版家、园林设计师能诸多身份于一身。[1]在其寓居金陵的时间里,芥子园是他一家数十口的居所,见证了他的众多著作的出版,寄寓了他的审美理想与园林造诣。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座金陵名园逐渐荒废,最终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不仅园林布局已无人知晓,就是它的确切位置,后人也众说纷纭。本次调查与研究,试图通过收集整理文献,对历来关于芥子园的资料进行梳理,尽可能还原芥子园本来面貌,对其地理位置、园林构造以及造园技艺、美学思想进行探索,挖掘出尘埋历史深处的文化记忆。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南京芥子园的研究现状

当代园林行业开始越来越注意从古典园林中借鉴经验,不仅学习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更要挖掘潜藏在古典园林中的深层意蕴。

明代中叶至清初,中国古代园林作为两宋以来的传承继续发展,在江南、北京等一些经济、文化发达地区逐渐达到了极盛的局面。文人士大夫们对营造园林纷纷情有独钟,或者家有名园,或者参与造园。其时,不但造园技巧高明,而且名家辈出,理论升华。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一幅展现明清之际的文人hellip;hellip;生活,而又力图别求新变、踵事增华、引领一种雅俗共赏、贫富皆宜的时尚生活的《清明上河图》”[2]《闲情偶寄·居室部》典雅行文,所阐述的园林艺术理论堪与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相媲美,他们共同总结并诠释了自两宋到清初的文人造园思想、造园方法及园林美学范畴,交相辉映于园林史坛。同时,中国古代戏曲继元杂剧之后发展繁荣也逐渐达到第二个高峰。与众不同的是,李渔作为一位戏曲家,善于遵循艺术的普遍规律,凭借丰富的造园实践经验,精心沟通戏曲和园林这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在戏曲创作中融会园林艺术之美,别具匠心地构筑了一幅幅戏情与园景、曲意与画境和谐统一的美妙作品,无不令人艳羡,充分凸现了李渔戏曲创作的独特个性和艺术风格,展示了李渔的文化素养、思想性格与人生追求。[3]

“明朝时期,统治者对知识分子实施严格的思想控制,整个社会处于人性压抑的状态。而在明代后期,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和相应的市民文化的兴起,又要求一定程度的个性解放。在这种矛盾的情况下,文人士大夫因为个性得不到释放而苦闷、压抑,追求个人生活的愿望非常强烈,这通过园林的享受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