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空间——南京师范大学紫金校区更新及互动型公共空间设计文献综述

 2022-08-03 03:08

  1.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1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目的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城市建筑密度的提高,原有空间格局越来越有限,因此在当代中国,旧建筑及其景观的合理改造越来越成为“优化设计”的最佳手段。对于此次论文的研究对象高校校园而言,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而有别于其他的城市环境。高校校园内部的建筑形象和景观环境都彰显学校精神,校园景观也直接影响到一个学校的环境氛围,清华大学礼堂前广场、北京大学未名湖湖畔、同济大学趣园、南京林业大学樱花大道等等都是我们心之向往的校园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热潮,高校建设也要凸显时代性和渗透性,这就要要求高校在有机更新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重视人性化环境的营造,避免雷同化和泛滥化导致形象缺失。南师大紫金校区的校园目前也正面临搬迁改造的难题,而这块区域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科技愈渐发达,人们逐渐依靠电子产品进行虚拟化的交流与沟通使得现实中的人与人之间缺少正面交流;2.交通系统逐渐升级,以车代步、缺乏运动、远离自然是当前人们存在的最大弊病;3.城市化进程飞快,城市建筑密度高使得正常的交往中缺乏科学合理的休闲场所;,都在不停的因此建设与时俱进,具有高文化品位并且与城市更新有机联系的能彰显区域特色的景观环境是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本课题以南京师范大学紫金校区为研究对象研究旧环境的更新改造,由于建造时间较早、原始设计不佳、周围环境变化、空间性质改变等原因,一些现存空间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已不适应使用者的需要。通过对现有空间环境的更新改造设计,有效协调山、水、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升场地的适用性,改善使用者的参与性与舒适度,完善其作为城市空间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功能,打造出一块为有梦想的年轻人投资筑梦的创业基地,营造一个多层次的互动型公共空间是本次设计的主要目的。

1.1.2意义

高校的既有建筑环境和景观改造设计,可以有效地缓解高校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和建设发展不平衡带来的诸多问题,同时对于高校既有建筑的保留、改造与更新,可以有效积淀校园文化,使场地文脉特征得以充分表达并使之符号化,是校园特有历史和文化的见证者,也能使使用者从特有的场地肌理中体验到最初的功能要求,从而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要求。

互动型公共空间的营造为受众人群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景观互动活力空间,构建出富有韵律与节奏的空间秩序。同时这种强烈的互通性打破了上下空间的界限,真正做到了空间的互动与融合,完美的营造了互动性的景观空间,增添了公共空间的活力与功能,多层次互动空间景观的出现也为场地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与活力,拉近了设计师、作品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彼此碰撞交融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化特征。

  1.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2.1前言

2.1.1课题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不仅仅学生的数量和规模逐年提高,而且高校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校园也不仅仅局限于城区,更多的校园扩张至郊区,掀起了著名的“圈地运动”,大量征地扩建,圈地自营,于是在高速建设新校园的同时,既有校园建筑的环境改造也成为了各个高校的工作重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