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众参与的南京明城墙景观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03 02:08

基于公众参与的南京明城墙景观评价文献综述

  1. 前言

遗产是和谐社会中精神文化的载体, 是各国、各地区寻找“身份” 、“名片” 的载体。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形态能够像建筑和城市那样长久地震撼人的心灵,而城墙是“城市”和“建筑”的结合体。因此城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形态。南京明城墙自明初开始兴建,距今已有650年的历史,几百年来他就如同一个孤独的老者,穿过层层叠叠的光阴,碾过浩浩荡荡的历史,星霜屡移,暮去朝来,始终以坚韧的精神守卫着南京城。明城墙是南京城市的生命印记,建筑即媒介,明城墙不仅是南京现代格局和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南京这一历史文化名城中一座体量最大、极具古都特色、最为生动的“形象语言”古建筑。建筑依托于城市发展,历史古迹的保护与发展同样更需要城市为其保驾护航。笔者研究的课题是“基于公众参与的南京明城墙景观评价研究”,从①公众对文化遗产的感知程度和参与程度,②文化遗产的保护,随着时代变化一些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而做出的改变。

从公众视角研究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从社会的大众层面透视文化遗产性质,更能激发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促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南京社会公众与古城文化遗产是一个整体,通过公众的感知、参与分析可以发现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成功与不足,有利于南京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同时对我国大陆的文化遗产保护也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1. 遗产保护研究现状

(1)国外遗产研究状况

遗产保护起源于欧洲,1790 年法国国民议会设立了遗产保护机构, 列出遗产清单, 到2005年底法国已有4.15万处古迹被列入保护名单。为了更好地在人们心中树立遗产意识, 1984年法国人又创建了首个文化遗产日( 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意大利则每年举办“春天”、“ 夏日”、“ 秋实”或“ 冬眠”等各种遗产保护主题活动。

遗产保护概念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 从保护宫殿、寺庙、教堂等建筑艺术品, 发展到保护传统民居、作坊等反映传统人类生活方式的普通历史建筑; 从保护单体的文物建筑到保护建筑群及其周围环境;从保护历史名街到保护历史名城;

在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 形成较完整的研究评价理论体系, 突出表现为遗产资源的价值评估、遗产资源的维护资金分配、遗产地的空间规划等理论与方

法的创建与发展。

(2)国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的趋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