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地条件对银杏外种皮药用有效成分的影响
1银杏的历史与现今发展
银杏(Ginkgo biloba L.)是中生代孑遗植物,被称为“全身都是宝的活化石”,最早发现于距今2亿多年前的早二叠纪,分布广泛,适应性强,对盐、碱、干旱、瘠薄等劣势条件都有一定的耐受性。
银杏是中国特有的多用途树种,它集果用、叶用、材用、防护、观赏等于一体,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1]]。
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中国银杏资源丰富,总量占世界的70%以上,通常只保留银杏干叶和白果,而外种皮则被当作废物丢弃,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丢弃的大量肉质外种皮即银杏果仁的皮层,实际上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资源,其主要成分与银杏叶、果仁所含的成分相似,主要有银杏黄酮、内酯、银杏酸,此外还有多糖、微量元素等起作用。研究表明,银杏外种皮的活性成分能够提高自身免疫力,具抗氧化功能,治疗多种常见疾病,为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老年痴呆、老年记忆衰退、衰老等脑血管循环有关的疾病筑起了天然屏障[[2]],这就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外种皮、使外种皮变废为宝提供了有效依据。根据其抗菌特性和药用价值,在生物农药研发、保健食品以及药用成分的提取工艺等经济价值方面大量开发利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于药用植物的需求,人们的需求日趋增大的同时,如何高效、持续地利用现有资源也是人们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目前从外种皮中主要分离得到黄酮类、内酯类、银杏酸类和多糖类等成分。
研究表明,银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但对土壤与气候也有一定要求。银杏在沙土、壤土、黏土均可生长,pH、肥力、厚度等对银杏影响较大,土壤pH4-8最适合银杏生长;对于气候因素而言,以温凉潮润气候为宜,其中,温度、光照、水分是最为主要的三个方面,对银杏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影响较大。从银杏的自然分布情况来看,8-20 ℃是银杏生长发育的最适范围,在-18 ℃—-20 ℃的低温环境中也可生存;相对湿度最好控制在50~80%范围内,以深厚、肥沃的砂土至轻黏土为好。
研究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能够进一步发掘植物与环境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更大程度激发银杏的生物学潜力,同时改良栽培措施,应用科学技术更好地提高银杏外种皮有效成分的产量和质量。
现今气候变暖的事实确凿[[3]],这将对银杏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与积累产生重要影响。采用气候网格数据结合模型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分析目标产物的生长情况,能够为外种皮用银杏栽培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翠竹(Pleioblastus pygmaeus)颖果贮藏过程中发芽率及生理指标的变化文献综述
- 黄条金刚竹(Sasaella kongosanensis ‘Aureostriatus’)果实贮藏过程中发芽率及生理指标的变化文献综述
- 温度对毛竹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的影响文献综述
- 翠竹变异类型的形态及细胞学研究文献综述
- 有机质在水稻土剖面上的分布特征文献综述
- 长期耕种土地中磷元素在土壤剖面的分布规律文献综述
- 基于回归树模型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预测文献综述
- 鹅掌楸属DHAR基因原核表达与酶活性研究文献综述
- 福建漳江口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碳官能团特征分析文献综述
- 浙江凤阳山针阔混交林冠层不同高度CO2浓度时空变异规律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