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炭疽菌生防真菌SMEL的生物学特性分析文献综述

 2022-07-20 09:07

《杉木炭疽菌生防真菌SMEF1的生物学特性分析摘要》文献综述

杉木是我国最常见的用材树种之一,而炭疽病是杉木常见的病害。化学防治是目前在杉木炭疽病病害发生时治理的主要手段,但化学防治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化学成分难以降解,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植物病害的防治已经逐渐转向环境友好、经济效益更高的生物防治转变。本试验在实验室已经获得杉木炭疽病生防真菌SMEF1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寻找适合生防真菌生长的碳氮源,pH值,对该真菌的发酵条件进行最优化,本研究结果将对杉木炭疽菌的生防真菌的推广应用提供实验基础。

1. 杉木的重要性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广泛种植于我国福建、江西、广西、四川、湖南、安徽、江苏等多个省(区),由于其干形挺直圆满、生长速度快、抗虫耐腐、经济价值高等特点,杉木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此外,杉木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根、叶、杉节、树皮、球果等均可入药[1]。杉木的造林面积占我国主要造林树种面积的19%,木材蓄积量占主要造林树种蓄积量的25.18%,这两项指标均位列主要造林树种的第1位。杉木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促进农民的就业增收、推进山区的综合开发、加快国土的绿化进程。然而,在生产上对杉木生产有严重危害的病害种类包括杉木炭疽病、细菌性叶枯病、半穿刺线虫病等。

杉木是我国最常见的用材树种之一,而炭疽病是杉木常见的病害。化学防治是目前在杉木炭疽病病害发生时治理的主要手段,但化学防治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化学成分难以降解,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植物病害的防治已经逐渐转向环境友好、经济效益更高的生物防治转变。本文将杉木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手段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2. 杉木炭疽病的危害

杉木炭疽病是为害杉木的重要病害之一,随着栽培区的扩大,该病害为害愈发猖獗,特别是低山丘陵地区人工幼林,危害更为严重且普遍,常大面积发生。病害轻微时,杉木幼苗的针叶或嫩梢变褐枯萎,严重时会使杉木幼林成片枯黄、枯死,造成毁灭性的损害[6]。春季和初夏是杉木炭疽病的高发期,此时正是杉木的新梢开始萌发期,可以为害不同年龄段的新老针叶及嫩梢。通常在枝梢顶芽以下10 cm 内发病,这种现象称为颈枯,是杉木炭疽病的典型症状。发病初期,被侵染的针叶上常会产生不规则状浅褐色小斑点,随之病斑往四周延展扩大,致使整片受害针叶渐渐转变为淡黄色甚至暗褐色。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叶片表面可产生黑色颗粒状的分生孢子盘,多在叶背面气孔带上,其上会出现橘红色粘液,即分生孢子堆。病菌可随病死针叶侵染嫩茎,使梢头和嫩枝上出现细小的近圆状或圆状的溃状斑,危害不重的顶芽仍可萌发新梢,但生长受到很大影响;严重时扩大成条斑或形成环切,致使枝梢枯死,上面也可出现橘红色分生孢子堆以及黑色的分生孢子盘。侵害果实时,常产生圆形或椭圆形的黑褐色病斑或致使果肉腐烂,造成杉果早落。

炭疽菌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植物病原菌,对植物栽培有着极大的影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南方主要的速生用材树种,在在江西、湖南、四川等多 个省(区)均有种植[1]。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是引起的杉木炭疽病对我国杉木栽培区杉木生长造成了极大危害,特别是在栽培区幼龄林中灾害严重[2]。病菌可以侵染寄主地上的任何器官,病斑能够无限扩展,常引起常引起叶枯、梢枯、芽枯、花腐、果腐和枝干溃疡等,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整株死亡[3]。杉木炭疽菌的营养方式是一种依赖于附着胞等介导的半活体营养方式。侵染寄主植物的过程包括:孢子萌发形成芽管菌丝;芽管菌丝顶端分化产生附着胞;附着胞分化产生侵染栓穿透植物表层细胞的细胞壁,并分化形成侵染菌丝侵染活体细胞;侵染菌丝分化产生次生菌丝分泌降解酶类杀死寄主细胞[4, 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