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首先我们要弄清plusmn;1100kV特高压直流系统的电路结构、技术参数、工作原理和运行特性;即
plusmn;1100kV直流主接线拓扑结构,然后确定直流系统各部分子系统技术参数,文献【1】针对plusmn;1100kV 昌吉—古泉特高 压直流输电工程,研究提出了plusmn;1100kV 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成套设计方案和关键设备参数,在工程主接线拓扑结构,换流变压器阻抗选择,主回路参数,无功配置和交流滤波器设计,直流滤波器优化设计,过电压与绝缘配合,户内外直流场选型,阀厅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探究和论述。
文献【2】和文献【5】分析了在不同扰动下进行阻抗分析.对于各种干扰,模拟电压源在直流回路中的位置是不同的。它以2688公里plusmn;1100 kV直流输电项目从准东到重庆为例,计算直流回路的阻抗频率特性通过PSCAD / EMTDC对不同工作模式和工作条件下的仿真,研究了变流器工作模式和点火角度对直流回路阻抗频率特性的影响。研究了直流输电线路长度作为系统谐振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直流回路谐振频率的影响。
文献【3】中结合特高压直 流输电的理论特点,设计了plusmn;1100kV 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参数和控制模型。同 时,利用 PSD-BPA(电力系统分析软件)对交流系统故障时的直流稳态,单极跳闸,双极跳闸以及对直流电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仿真分析。确定了相应的稳定控 制策略,
它提供了信息建设plusmn;1100千伏超高压直流特高压交流和直流的和混合操作。
有关plusmn;11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站阀门接地开关配置优化研究有文献【4】给出。它使用设计参数建立了一个高精度的GSC模型。基于该模型,研究了换流站块后不同GSC下阀门剩余能量的分布和释放特性。还研究了影响残余能量释放特性的因素。然后考虑其综合投资及其释放剩余能量的性能,选择最佳GSC。最佳GSC是Y1D1策略,其中两个GS分别安装在换流变压器的Y / Y和Y / D侧的任何相位上。
文献【6】主要介绍了特高压直流换流阀型式试验能力的升级研究,该试验能满足plusmn;800kV / 6250A和plusmn;1100kV / 5454A晶闸管阀门的所有试验要求。通过优化和升级整流变压器和水冷系统,特别是新的合成故障测试电路,运行测试能力达到额定电流7500 A,故障电流峰值为62 kA。另外,利用Galerkin边界元法计算脉冲试验设备屏蔽壳体的表面电场强度。根据现有条件,提出了一种可行的措施,可以大大降低电场,避免屏蔽壳的电晕放电。电介质测试的另一项努力是对额定电压为plusmn;2400kV的直流测试设备进行理论分析和测试研究。最后,将介绍plusmn;800kV / 6250A和plusmn;1100kV / 5454A原型的参数和结果。
文献【7】简要介绍HVDC系统模型及基本FACTS控制器的种类、模型及特性,比较 不同HVDC系统模型和FACTS控制器的特性差别,选取互联系统交互分析 的实用模型。 2.分类定义交直流互联系统交互问题,归纳已有的交互成果,重点探讨AC/DC 交互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策略。 3.介绍相对增益方法(RGA)的原理、特性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4.在四机系统中,以HVDC和基本FACTS元件SVC为对象,采用适宜的HVDC 和FACTS控制器模型,运用RGA方法分析不同电气距离下HVDC和SVC 控制器交互作用的大小差异,并通过时域仿真验证RGA方法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交流与直流之间的耦合作用是威胁混联电网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文献【8】针对过渡期复龙换流站交流出线短路故障 扰动后,溪洛渡机组存在第2摆暂态失稳和增幅振荡等稳定问题,通过交直流混联电网受扰后特征量暂态时域响应和送端机组P-运行轨迹分析,揭示交直流耦合作用弱化稳定性的物理机理,包括直流有功功率快速恢复导致送端机组回摆过制动继而引发第2摆暂态失稳;直流送电功率随振荡中心电压起伏,“助增促降”交流线路功率波动,弱化系统振荡阻尼。同时,本文提出切除送端发电机组和直流附 加调制器紧急切换等应对措施,研究结论为保障特高压直流大功率送电条件下电网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文献【9】基于联络线功率波动理论,研究并量化华北一华中特高压联网 系统中关键影响因素对潮流转移比、特高压交直流 耦合特性及系统稳定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故障前方式预控和故障后稳定控制2个层面提出该交直流系统的协调控制策略,为特高压联网初期华北-华中特高压联网系统稳定运行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