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2000年10月,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并计划在5-10年的时间内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发展,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从此就掀开了“整合”研究的热潮。研究者们的目光逐渐转向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并且在融合的相关研究中,己经很少关注融合的概念、意义等研究,而是更多的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然而,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对于融合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拥有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评价量表可以减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还可以推动融合的发展和促进融合的进程。在现有的评价研究中,评价的一级指标基本都比较全面,涵盖了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但是在具体的评价指标或者指标内涵的描述方面欠佳。
而在国外,则对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评价有更多的研究。
2002年,由美国西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West, ASUW)和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TE)共同开发了技术整合观察量规(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Observation Instrument)。此工具运用时间间隔法,每观察2分钟就会紧跟着1分钟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使用技术的时间、使用技术的类型等,此工具的设计目的也包括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大数据显示出技术如何出现于课堂,教师如何驾驳信息技术等问题。技术整合观察量规不对整堂课程做出评判,只是提供观察的工具,该工具是由11个问题及自我陈述报告组成的。这个问题涵盖了:信息技术的使用时间比例、本节课关注的重点、信息技术对课程内容的重要程度、信息技术使用的熟练程度、信息技术支撑教学的程度、信息技术的使用类型、课堂组织形式、师生角色、学习活动的类型。
2004年,西北地区教育实验室(Northwest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开发了课堂技术整合观察草案(Observation Protocol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the Classroom, OPTIC)。此草案不同于其他的评价工具,有很详细的用户手册说明如何使用。该评价工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述班级规模、学习目标、技术类型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一个包含11个不同评价指标的5级量表,11个评价指标可概括为:环境的描述、技术选择、合作度与参与度、使用效率、技术与课程目标、技术手段、问题解决和高阶思维。此评价工具的目的在于评估美国西北地区学校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现状。
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又开发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层次评价体系:LoTi (Level of technology integration)。为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进行客观、明确的评价,教师也迫切需要了解如何对自己的教学应用进行评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用层次评价体系就是应这一需求制定的,用以指导教师和决策者对信息化课堂进行评价,并且己经被二十几个国家所采用。LoTi分三方面评估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1)信息技术实施层次;2)个人电脑运用;3)目前教学实践。为评估此三方面的情况,LoTi从4个维度进行评价: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活动的参与度;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技术的使用来测量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层次。
(二)研究主要成果
因势而谋才能应势而动,才有顺势而为。近几年,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还是学者、一线教师,在推动、研究、实践新课改方面都做了许多积极探索。多数地区教体局开发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组织信息技术培训等工作已成常态,并卓有成效;学校在教室里配备了集智能化和便捷化于一体的“电子白板”,在办公室里配备了能连接互联网的办公电脑,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环境;教师走进“电子白板”操作培训课堂,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自觉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之道。许多小学为了使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能深入地开展下去,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基础教育课改下要求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其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创新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并将这些工具完全应用到各学科教学环境中,使每种教学资源和每个教学环节,经过梳理、融合,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改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目标。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