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GDP结构中的消费比较文献综述

 2022-08-09 07:08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首次提出了GDP这个概念以及GDP的初步计算公式。从上世纪50年代起,GDP就成为各国心目中衡量国家经济实力以及富强与否的黄金标准。虽然对盲目追求GDP的批判层出不穷,但是,人们依旧无法摒弃GDP。

Gang Y, Fan Gang amp(2003)作者结合了内生增长模型,对中国GDP持续性的测算方式进行了研究[2]。事实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微观主体的转变 ,中国技术进步的状况,中国GDP结构的提升以及不断走高的人民币汇率和不断增长的官方储备都说明 ,中国经济的效率几乎没有提高的判断是错误的[2]。这种错误的来源是没有考虑新兴经济国家(地区)GDP持续性的测算方法应该与发达国家有所区别,而其最根本的是没有认识到新兴经济国家(地区)和发达国家的投资方向有所不同,这二者的技术进步机理也不同[2]。也就是说,结合中国的现状,中国经济的效率是有提高的。

本文对中美GDP结构中的消费比较方面的研究,对于指导如何增长我国GDP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追赶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许多研究人员已经进行了一些相关的有价值的研究,并且得出了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抑或政策建议。

傅红春(2003)在《中美GDP增长率增长量比较分析:1980-2080》中揭示了一个大多数人(包括一些经济学家)不知道或者说是被有意无意忽视的发展经济学常识,就是许多发展中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相比 , 发展中经济体虽然有较快的GDP增长率,与发达经济体的相对差距会越来越小 , 但两者的绝对差距却在一个很长时期, 反而会越来越大。

黄吟瀛(2006)《中美GDP增长率与各相关因素增长率之间的实证分析》是少有的比较综合的,从多个角度出发的关于GDP增长的理论研究。黄吟瀛从消费与投资的增长、技术进步、三次产业的增长以及对外贸易与港口的增长四个影响因素来研究对中美GDP增长的影响关系,并将两者的分析结果进行关联研究。

胡乃武,刘睿(2007)在《中美日三国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研究》一文中提出:资本和劳动力这两个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的同时提高才是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达到关键。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要素的质量影响力度要超过生产要素数量的影响力度,从而成为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曹平(2010)在《中美日三国经济增长质量比较:基于技术进步的角度》中通过构造一个包含资本质量的柯布-道格拉斯形式的总量生产函数,对中美日三国1980— 2007年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