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我国关于解说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人们对讲解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国内关于讲解的研究也不断增加。目前在我国,博物馆的讲解工作也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的研究,已经有不少的研究成果。在收集有关资料后,综合分析了这些研究成果,学术界针对人工讲解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人工讲解者专业素质的发展与提升,以及人工讲解与电子语音导览系统二者的关系,并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鲜少从博物馆的制度建设和讲解者自身建设方面共同作为人工讲解的发展重点进行研究。现国内有关博物馆的研究不计其数,但是与一些一线城市的先进讲解技术不同,有关人工讲解的研究十分有限。人工讲解算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讲解方式了。但是由于人工讲解比科学讲解更生动、应变能力强,国内还有许多保持人工讲解的博物馆。
据有关资料介绍,现代意义上的讲解工作,大约出现在 19 世纪初期的美国。1869 年美国纽约州科学博物馆大兴讲学之风,密切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1892 年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举办学术讲演课程;1903 年美国圣塔易博物馆还培训一批工作人员,编写教学大纲,为学校服务。1906 年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增设讲解员,称为“docent”(临时教员),每周二、四、六上午讲解 1 小时。此后欧美的许多博物馆都陆续增设讲解员,大多称为“博物馆教师”。
中国最早倡议提供讲解服务,是南通博物苑的创建者张謇。他于 1905 年向清政府建议在京师建设帝室博物馆时提出:lsquo;遴派观察员、招待员,用为纠监导观之助,必须通东西洋语言文字二三员,以便外宾来观,有可咨询。rsquo;这里的lsquo;导观rsquo;即是通过讲解引导观众参观,而且要有英、日语的讲解。
国内研究人工讲解主要集中于人工讲解所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如李新艳的学术研究《浅谈博物馆讲解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2013),在文中提到我们发现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怎么样才能消除和避免博物馆讲解中“生”“冷”“硬 ”的现象 ,使讲解更为完美呢?我通过工作中的切身感受,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相应方法。首先,对博物馆讲解员严要求 、高标准,杜绝讲解中出现“生”的现象。 相关部门可以抬高博物馆讲解员的准入门槛,讲解员必须是历史、文物、考古、文学等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拥有最基本的文化素养和内涵;对新聘任的讲解员进行岗前培训和测试过关;对在岗人员进行定期拔高培训和知 识更新补充;确保新员工规范、正确地讲解,老员工知识及时更新;博物馆制定“参观评价”制度,每一次讲解结束, 参观者都可以通过专门设定的“优秀、合格、差”评价系统对讲解员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作为考核及奖惩的依据。 这种“强化加评价 ”的双重机制对于提高讲解员自身讲解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可以大大减少讲解中“生”的低级错误出现。还有冯丽的学术研究《发挥文化阵地优势 创新爱国主义教育——以阿克苏地区博物馆为例》和《 浅谈流动博物馆的教育形式——以阿克苏流动博物馆巡展工作为例 》(2018)、赵疆囡的《游走在思路上的“龙马”》 (2011)。这几篇都是针对新疆阿克苏博物馆的期刊,其中冯丽在《发挥文化阵地优势 创新爱国主义教育——以阿克苏地区博物馆为例》中提到阿克苏博物馆在2009年开馆之初,就确立了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突破口的工作思路,改进陈列方式,创新展示手段,丰富展出内容,提升教育效果,使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教育职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现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质量的思考》一文中指出:“讲解是沟通博物馆与观众的桥梁,是社会教育工作中最直接最重要的环节。讲解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对博物馆整体水平的评价。讲解人员需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观众的需求和愿望,积极创造有利于追踪信息,学习知识和体验情感的环境。
唐闻欣的研究生论文《 浅谈博物馆中的语音导览——以南京博物院为例》 (2016)、盛松艳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博物馆讲解艺术初探》(2016)、程钟红的《博物馆讲解艺术研究——以西藏博物馆为例》 (2016)、陈梅的硕士学位论文《人工讲解在南京地区博物馆展览中应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2017)通过调查,发现了目前人工讲解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方面包括:博物馆在人工讲解的制度设置方面,如:时间设置、考核制度设置、讲解机构和讲解分类的设置方面;讲解内容方面,如:讲解路线,讲解词的编写和讲解的吸引性。另从讲解人员专业素质方面和讲解最终的评价和反馈方面进行了分析。然后本文对于人工讲解在博物馆讲解的设置方面主要有讲解路线的优化,总结出“全域讲解”的概念,确立定期交流机制,以及讲解服务外包模式等建议。最后针对各类讲解以及讲解者自身的发展也提出了有关讲解人员能力提升的建议,如专业讲解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再教育等。人工讲解作为最原始的一种方式,其优缺点还是很明显的,但是,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做到扬长避短也是今后人工讲解发展所要面临的考验。通过此次调查,让我对于人工讲解在博物馆展览中运用的情况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也加深了对人工讲解其独特意义的体会。李新艳的学术研究《浅谈博物馆讲解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2013)、赵明懿的《博物馆讲解服务质量的提升研究》(2018)、陈京京的《试论文博讲解员如何讲好文物故事》(2018)、滕亮的文化专业论坛《肢体语言在博物馆讲解员工作中的应用》(2016)、任明艳的文博论坛《博物馆讲解员讲解技巧浅论》(2017)、仲月华的《对博物馆讲解员工作几点粗浅认识》(2016)、麻晓荣的《试谈民族地区博物馆讲解词的编写——以广西百色市右江民族博物馆为例》(2018)、黄彩霞的《博物馆展览传播中的视听交流研究》( 2013)、曾伸的《游客对博物馆解说员解说服务满意度研究》(2007)等。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盛松艳在学位论文中,对讲解员学术史回顾道:据有关资料介绍,现代意义上的讲解工作,大约出现在19世纪初期的美国。1869年美国纽约州科学博物馆大兴讲学之风,密切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中国最早倡议提供讲解服务,是南通博物苑的创建者张謇,于1905年向清政府建议在京师建设帝室博物馆时提出,通过讲解引导观众参观,而且要有英、日语的讲解。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正式开馆,成为新中国成立前夕,最早建成开放的一座人民博物馆。该馆招收讲解员,成立讲解组,这批人员是目前所知,新中国成立前夕的第一支专职讲解队伍。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唐闻欣在学位论文中指出:对于人工导览来说,不仅要对导览词的程度进行选择,讲解的路线和讲解的内容的选取也应该根据讲解当日的实际情况进行变化,若是原定的讲解路线中有一个文物正有许多人驻足观赏,讲解员就应该及时变换讲解顺序或是另选其他的文物进行讲解。只有因人施讲、随机应变才能保证讲解能够深入浅出,流畅自然。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