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ZnS核壳型胶体量子点的合成文献综述

 2023-02-20 06:02

1.选题的理由和意义:量子点,又称纳米微晶体,是一种由IIB-VIA族或IIIA-VA族元素组成的,直径约为2-8nm,能够接受激发光产生荧光的半导体纳米粒子。

因其具有与尺寸相关的特殊光学、电学、及磁学性能而在激光器、发光二极管、生物荧光标记、太阳能电池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量子点在生物学上的应用首次报道于1998年,因其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荧光强、光稳定性好、激发光谱广和发射荧光光谱窄、荧光波长(紫外、可见到近红外)可通过改变粒径大小和组成进行调节等。

这些优点弥补了传统有机荧光标记物的不足,使得量子点成为理想的生物医学成像荧光探针。

之后,量子点在生物分子、细胞、活体荧光成像,生物传感,肿瘤标志物检测等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取得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纳米技术与生物医学领域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

到目前为止,CdTe、CdSe 等IIB-VIA族量子点光学性质最优异(具有高荧光量子产率,光谱范围覆盖可见及近红外区),应用最为广泛,但是由于镉属于污染元素,使得IIB-VIA族量子点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很大的限制。

而与之相比,IIIA-VA族量子点具有较小的毒性,特别是InP具有较大的激子波尔半径,因而量子限制效应较强,其物理性能比IIB-VIA族量子点更为优越。

在早期的研究中,InP量子点通常是在配位型溶剂中并且有配体存在的条件下合成的,与CdSe等IIB-VIA量子点的合成方法相类似。

但由于IIIA-VA量子点中存在较强的共价键,合成InP通常需要几天时间,并且产物的荧光量子产率较低。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