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用户忠诚度的影响因素分析文献综述

 2022-07-26 02:07

(一)文献综述

一、前言

为确保共享单车用户满意度与忠诚度的影响因素研究有效开展,本章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重点分析了共享经济理论的发展、用户满意度、用户忠诚度,由此引出本研究中所采纳的满意度与忠诚度的具体含义所指。而本文最终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则是建立在对用户满意度、忠诚度各影响因素有所研究及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的。

二、主体内容

(1)共享经济的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共享经济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共享经济的概念、模式和特点等方面。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界定共享经济的概念。1978年,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教授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Joel Spaeth于《美国行为科学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共享经济”的概念,当时被称为“Sharing Economy”[1]。直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共享经济”才真正引起重视,成为一种新商业模式。

而2010 年,英国学者Botsman Rachel和Roo Rodgers合作出版专著《我的就是你的:合作式消费的兴起》,颇具前瞻性和启发性揭示了一种建立在资源共享和协同消费基础上的新经济模式,即“合作式消费”(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这种新型消费模式以网络社交为基础,因消费意识和消费环境的改变而迅猛发展[2]。自此西方学界都开始关注这一理念。2014年,Jeremy Rifkin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一书中称,“Collaborative Commons”的Sharing Economy(共享经济)将是分布式物联网平台的未来, 将会给主导人类生产发展的经济模式带来颠覆[3]

对共享模式的研究,国外学者也已经做出诸多论述。例如《The Economist》杂志2013年在其封面文章第一次详细描述了“共享经济”的场景,共享经济模式开始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Yoon等学者通过研究共享经济与租赁服务的异同点,指出共享模式是基于信任的双方(买卖方)自愿参与,双方关系是对等的[4];Smolka 和Hienerth也认为共享经济的交易双方是对等关系,即通过分享给使用资源的用户以社群赋能,实现交易双方关系对等[5];Nguyen则提出共享模式的本质是一定报酬的资源使用权的让渡,通过聚集大众,提高社会信任,创造更多的新技术、新工具、新模式、新产品和新媒体[6]

2014年,The Mielsen Company就全球对共享经济模式的接受程度进行了相关调研。分析显示:欧洲有50%左右的年轻人接受,美国的比例与欧洲相近,而中国年轻人中高达94%的接受度。这说明共享经济在中国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狭义上可以理解为“专车”类共享经济。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