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与焦虑:论王安忆的上海书写文献综述

 2022-08-09 03:08

王安忆上海小说研究综述

摘要:王安忆是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一个奇迹,她不仅新作迭出,而且几乎每部作品都处于艺术和思想的上升通道中。而学者们对于王安忆上海书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上海城市日常生活构筑,王安忆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和命运观,城市与女性主题以及王安忆与海派的关系。

关键词:王安忆;日常生活;海派;女性意识

一、文献综述

在整理资料中发现目前对王安忆上海书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对上海城市日常生活构筑的研究。王安忆的上海题材小说除了有对大城市常规化整体性的描摹外,仔细观察大部分情节以及冲突的产生往往发生在街道和弄堂里,王安忆大量笔墨描写的是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比如,王安忆在《长恨歌》的前四节不惜用大量笔墨细细描述王琦瑶们的生活情态,环境,意在说明王琦瑶是上海弄堂里芸芸众生的缩影。这就不得不提到王安忆小说的空间结构设置,空间的构建关系到情节的发生,它好比话剧的舞台布置一丝一毫都有其不可或缺的道理,为情节的变化奠定了环境基础,有时甚至是环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上海的弄堂逼仄紧凑,人与人之间的隐私被放大,无法隐藏也使得日常生活变得平凡。这一写作特征与王安忆独特的历史观有关,在她眼中,历史是“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生活的演变”,“小说里的日常生活,不是直露露的描摹,而是展现一种日常的状态”。上海的日常生活,人与人的关系如同上海梅雨季一般粘稠昏暗,避免一个人过于沉沦也很难真心祝愿彼此成为人中龙凤,市井社会有一种绵软牵制的力量,包含了同情,嫉妒,互相干预以及互相侵扰。李泓在《构筑城市日常生活的审美形式——论王安忆的城市小说》指出,王安忆力图挖掘出日常生活的内在性。在她看来,日常生活具有一种韧劲儿的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默默地穿越时代的关隘,保持自己的特色。除此之外,从上海这座移民城市角度分析王安忆的上海书写都局限在两种文明的碰撞上。上海作为殖民地以及中国最早的贸易口岸,西方文化以润物静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使上海成为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逐渐构建起新兴的城市文明,于此同时上海这座移民城市另一个移民来源就是其他未开放地区,其受传统文化深刻浸润的乡野文明也与新兴的城市文明发生碰撞。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们在这座年轻的城市大展手脚,少了些阅历也少了些束缚,使得不同的文化兼收并蓄,互相牵制,和平共存,以求新求美开放包容的广博胸怀来拥抱多元价值审判与道德评判的观念。王德威的《海派作家又见传人》、李新的《王安忆上海小说:城与人的三种意义》、王新的《从现当代作家笔下的弄堂书写探究上海都市的文化底蕴》等都从不同角度剖析王安忆所描写的上海的日常生活,并且探索王安忆笔下的都市想象和上海的市民文化之间的联系。

第二个方面是王安忆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以及命运观的研究。例如, 李文波在《惯看海上繁华梦 江山依旧枕寒流──王安忆的悲剧意识分析》中也对王安忆创作中的悲剧意识作了很精当的分析,在他看来王安忆作品确有得益于张爱玲之处,但她作品中类似于张爱玲的对人世即拥抱又摒弃的悲剧性情绪基调,应该是出自对生命本质的透彻认知,无论如何学不来的。方克强所著的《王安忆论》中就提到了王安忆的创作深受其命运观的影响。这些评论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王安忆命运观和悲剧意识的产生和特质。但他们只看到王安忆作品中的一些现象,至于作品的深层哲学意蕴,似乎并未被发掘出来,而这种深层意蕴,有学者研究发现与东方命运观是分不开的,佛教作为一个在东方极有影响的宗教,对人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王安忆就有意无意地接受了佛教思想的影响从而内化在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中,最终投射在作品的创作中。杜学霞在《东方命运观与悲剧意识——论佛教对王安忆悲剧意识的影响》就阐明了这种观点。

第三个方面是对城市与女性主题的研究。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坛上出现了许多关注女性命运,对女性性格及心理进行深入剖析的作家,也诞生了一批从多种不同角度描写女性的文学作品。女性的生存状况是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重要题材,王安忆特别关注女性在现代都市中的生存状态,所以对王安忆女性叙事的研究总是与都市文化分不开。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