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的死亡意识与再生希望文献综述

 2022-08-09 03:08

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中的“死亡意识”研究

摘要:劳伦斯是英国20世纪文坛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恋爱中的女人》是其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小说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文围绕两对恋人展开。论文首先结合小说的创作背景,分析了社会之痛与人性之殇,然后通过文本细读,着重研究了杰拉德与戈珍的死亡意识,最后重点探讨了伯金与厄秀拉的再生希望。

关键词:死亡意识;再生希望;劳伦斯;

一、文献综述

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的伟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包括诗歌、散文、评论等等,《恋爱中的女人》是劳伦斯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小说创作于1916年,主要围绕杰拉德和戈珍、伯金和厄秀拉这两对男女的爱恨纠葛来写,再加上其他形形色色的人。在被工业文明践踏的20世纪现代荒原上,在被世界大战洗礼之后,小说整体呈现低沉消极的氛围。形形色色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在和死亡打着交道。工业意志者与死亡并肩携手,醉生梦死者漠视死亡、否定意志者对抗死亡。不同的方式导致了人生的不同结局,有像杰拉德这样的最终走向死亡的人,有像伯金和厄秀拉这样的生者,有像戈珍这样的半生半死者。通过对“死亡意识”的象征性表述,作者在小说中向人们展示了一副资本主义腐朽文明的末日图。《恋爱中的女人》这部作品之所以被认为是杰作,不仅在于作者对写作方法、技巧等方面进行的革新,还在与这部作品蕴含了作者深邃的思想,是作者在遭遇战争和工业革命的冲击之后的内心呐喊。

1.劳伦斯国内外研究

国外对于劳伦斯的研究评论有一个分界点,即20世纪50年代。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劳伦斯作品的道德败坏与艺术失败是评论界抨击的主流声音。然而20世纪50年代之后,文学界开始认识到劳伦斯作品的时代性与前瞻性,艺术技巧的革新性,并承认劳伦斯在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对于劳伦斯的正面评论开始层出不穷,其中包括英国著名评论家利维斯的著作《小说家D.H.劳伦斯》,这部作品对劳伦斯及其作品做了系统的研究论述。里克·里朗斯的论文《思想、历史、时代和信仰:劳伦斯的早期小说》(“Ideas histories generations and beliefs:the early novels to sons and lover”从劳伦斯的早期长篇小说《白孔雀》、《逾矩的罪人》和《儿子与情人》入手,对劳伦斯的作品具体意图、叙事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对劳伦斯作品中体现出的性爱主题、两性关系研究内容较多,比如琳达·露丝·威廉姆斯的《思想中的性》(Sex in the head),但是对作品中“死亡意识与再生希望”的著名研究却寥寥无几。

如今,劳伦斯的作品在全世界都享誉盛名,早已被翻译成各种语言畅销各国。中国对于劳伦斯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其中从生态主义、两性关系、女性主义、社会价值角度的研究资料最为丰富,例如,1981年赵少伟的《戴赫·劳伦斯的社会批判三部曲》,重点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整体研究劳伦斯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价值;华中师范大学张琼的博士论文《D.H.劳伦斯长篇小说矿乡空间研究》主要从生态主义角度对劳伦斯长篇小说中的矿乡空间的存在及意义进行了系统论述;安徽大学顾翰翎的硕士论文《劳伦斯lt;儿子与情人gt;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对劳伦斯作品进行了解读。至于本论文所要写的“死亡意识与再生希望”主题,评论家对海明威作品中死亡意识的研究较多较成熟,例如,《外国文学研究》期刊1998年第1期伍建华的《海明威死亡意识论》,里面系统阐述了海明威的死亡意识;《外国文学研究》期刊2000年第1期苏顺强的《论海明威的虚无思想》中,主要从三种表现形式:死亡意识,痛苦意识,荒诞意识来论述海明威的虚无思想。但是大家往往关注死亡意识,对于再生希望却鲜少着墨。

纵观国内外,对劳伦斯的作品中“死亡意识与再生希望”这一主题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数集中在对其诗歌中所体现的死亡意识主题进行研究论述,对劳伦斯小说的死亡意识研究较少,对于劳伦斯小说中的“死亡意识与再生希望”的研究更是稀缺。但是“死亡意识与再生希望”的死亡观是劳伦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对于透析劳伦斯本人思想观念也举足轻重。《恋爱中的女人》这部劳伦斯的代表作品中表达出的“死亡意识与再生希望”尤其深邃,所以论文集中论述《恋爱中的女人》这部作品中所表达的“死亡意识与再生希望”内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