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22 10:26:22

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大学校园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大学生群体处于成年早期阶段,当大学生离开原生家庭进入一个新的生活圈时,在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下习得的性格和能力将会作用与学习和生活,在人际交往的环节产生不同的输出结果,能够呈现出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际合作能力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的修订及试用,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一致发现: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是促发子女产生神经症的危险因素之一。而人际关系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也必然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养;人际关系

引言:

在十九世纪末,弗洛伊德最先注意到了不同养育方式对于女的影响,由此他将父母的角色简单划分为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1955年,鲍德・温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情感温暖敌意和依恋一干涉两个维度。 Sears(1957)把这种思想与学习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教养方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制。霍夫曼( Hoffman,1970则重点研究了惩罚因素对儿童的影响,将惩罚分为“强制”和“爱的收回”两类。前者表现在体罚、冷漠拒绝、剥夺以及威胁等。后者表现在对心理的惩罚,如冷漠、孤立等。其中,1991年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德( Baumrind)的四种教养方式认可度最为广泛,他采用家庭与实验

室观察研究,提出了父母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要求和反应性,根据这两个维度,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基于 Baumrind的理论,Maccoby与 Martin通过研究提出了教养类型的二维结构,即回应 responsiveness与要求( demandingness),将教养类型分为权威型(高要求-高回应)、专制型(高要求一低回应)、宽松型(低要求ー-高回应)、忽视型(低要求一低回应)。且该结构广泛应用于教养方式在青少年阶段影响,如青少年攻击性、抗逆力、厌学等。

正文:

薛敏等人认为在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 ,良好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的教养态度、教育方式 ,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和心理素质 ,对大学生的性格塑造 ,个性形成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社会交往能力。国外学者研究表明 ,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等对子女的成长有很大影响。良好的父母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 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李彦章的研究表明 ,积极的教养方式对子女良好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重要的作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