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儿童性教育的当代启示》文献综述

 2022-08-21 23:05:36

民国时期儿童性教育对当代儿童性教育的启示

摘要:儿童性教育是儿童形成性意识和性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个人素质乃至国民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民国时期儿童本位论的兴起,对儿童性教育的探索、研究和实践,突破了传统青少年儿童性教育的认知范畴,传播了儿童性教育观念,宣扬了儿童性教育内容,是近代科学性教育的一大进步。本文从教育史研究视野出发,首先回顾了民国时期中国性教育的历史演变,其次阐述了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儿童性教育问题的现状,最后深入思考提出对当代儿童性教育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儿童性教育;民国时期;

  1. 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性与性教育

1.性(sex﹠sexuality)

“性是什么?就是最高的性研究的权威也轻易不敢下一个定义”。[[1]]霭理士的这句话道出了性问题的复杂性。

在汉语当中,“性”是一个多义词。根据汉语权威辞书的解释其基本的含义有两项,第一是指“人的本性”,第二为“性别”或者“指与生殖、性欲有关的”。这两个含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在近代之前,汉语中的“性”一词,主要指第一种含义。《说文解字》对“性”的解释是“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2]]《康熙字典》对“性”的解释为:“《中庸》天命之谓性”,“《孝经》性者,生之质也。”“《通论》性者,生也。”“按语。陈淳田:性字从生,从心,是人生来具是理于心方,名曰性。”[[3]]《孟子·告子》:lsquo;告子曰:生之谓性rsquo;。即一物之生就有一物之性。《庄子·桑楚篇》也说:lsquo;性者,生之质也rsquo;。可见,在近代之前,汉语中的“性”一词,主要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康熙字典》对“性”的解释为:“《中庸》天命之谓性”,“《孝经》性者,生之质也。”“《通论》性者,生也。”“按语。陈淳田:性字从生,从心,是人生来具是理于心方,名曰性。”[[4]]《孟子·告子》;lsquo;告子曰:生之谓性rsquo;。即一物之生就有一物之性。《庄子·桑楚篇》也说:lsquo;性者,生之质也rsquo;。可见,在近代之前,汉语中的“性”一词,主要是指人的自然属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