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残行为研究综述
摘要:本研究对网络数据库当中的中英文文献资料收集和文献研究方法,对国内外青少年自残行为相关研究进行梳理,阐述了自残行为的定义与形式、发生率、理论模型以及自残行为背后的功能机制。论文结尾提出了对于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自残行为;研究综述
一.自残的定义与形式
自残行为的界定一直是研究者们争论的问题。目前,较为普遍接受的定义是:自残行为是指个体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下,故意、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如割伤/划伤、以头撞墙、烧伤等,这种行为不具有致死性或者致死性较低,不为社会所接受【1】。目前,对自残行为的概念有以下几点共识:①自残行为对身体的伤害是直接的,如熬夜、吸烟等间接伤害行为不纳入自残行为;②自残行为是个体有意识并故意实施的;③自残行为并不存在明显的自杀意图;④自残行为是不为社会文化所认可的,如纹身不纳入自残行为。
自残行为形式多样而且表现复杂, 这给自残行为的归类带来了较大的困难。Simeon 和 Favazza 【2】年对他们一个早期的归类模型进行扩展,认为自残行为分为四种类型:刻板的自残行为、重度的自残行为、强迫的自残行为和冲动的自残行为。刻板的自残行为包括撞击头部、击打自己脸部、拉扯头发等, 在有器质性病变如智力迟滞和发展迟滞的个体中最为常见。这类自残行为的形式是固定的并且有很高的重复性。重度的自残行为包罗更为严重的或有潜在生命危险的自我伤害,如阉割、挖眼和断肢。这种极端行为通常发生于有严重精神、人格障碍的个体中。强迫的自残行为有切割皮肤、火烧等,它有中等程度的危害性。强迫的自残行为者有很高的焦虑,并随后可以释放紧张感,有的自残者报告它是自动产生,没有任何意识的参入。冲动的自残行为也有中等程度的危害性,这种行为容易单独出现并会习惯化。冲动的自残在生活中零星地出现, 有外部因素触发,并同社交困难、依赖和戏剧性人格障碍、进食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相联系。
二、自残的发生率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自杀已成为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每年每10万人中有16人死于自杀,自杀率在过去45年增长了60%[3]。自残被认为是自杀的重要预测指标,40%的自杀患者有最近自残史[4]。由于自残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禁忌,所以自残行为发生率的统计数据常常难以获取或极其不可靠。很多自残事件被当做隐私对待,很难得到关注或者来自职业人员的帮助[5]。普通人群中大约 4% 的成年人发生过自残行为,这一比率在青少年人群中却要高得多[6]。针对在校青少年NSSI行为发病率的第一个调查报告发表于2002年,报告显示NSSI的发生率约为14%[7]。在来自不同的国家的调查中,青少年自残行为发生率基本在 10%-20% 的范围中波动,15-19 岁的青少年人群的自残行为发生率是所有人群中最高的[8]。一项关于中国大学生非自杀性自残检出率的Mate分析,共纳入23个研究,总样本量73677人,自残检出率为16.6%[9]。
三.自残行为理论解释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献综述
- “互联网 ”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 论中国传统价值观在海外汉语教材中的呈现文献综述
- 论亚伯拉罕式信仰文献综述
- “二次元”文化与品牌传播结合之道文献综述
- 日本在华养老产业现状分析和借鉴;中国における日系高齢化産業の現状分析と参照文献综述
- 《无声告白》中的交流缺失问题Lack of Communication in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文献综述
- On the Duality of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论《黑暗之心》中的殖民主义双重性文献综述
- 国内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Studies on Multimod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文献综述
- 《加勒比海盗》:场景构建出的不完美Scene Construction of Imperfection: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