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拖拉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2023-11-29 11:11

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与调研报告:(阐述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参考文献)

(一)研究背景

幼儿拖拉的行为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果这种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和纠正,久而久之便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生活,而且还会形成拖沓的性格,影响到他将来的工作和生活。

中班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拖拉现象。其中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不仅会造成孩子磨蹭、写字慢,还会导致孩子注意力难集中、上课老走神、小动作多、拖拉马虎、易受外界干扰、自控能力差等。对幼儿园中班“拖拉现象”这一现象的调查研究,可以让我们从事实出发,认识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和教育提供理论支撑,为幼儿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添砖加瓦。

(二)概念界定

1.拖拉行为

拖拉(procrastination),源于拉丁文procrastinare,意为推迟至明天(putting forward until tomorrow)。其有正反两面含义:1.当结果尚不确定时,通过拖延以争取机会、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冲动,这种等待是比行动更有价值的。2.个体明知应该做的事情却拖延至最后一刻才做,并因此导致负面结果,这种等待是一种不良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自愿、回避和非理性,即由行为者自愿自发,为了逃避某事而做的非理性的行为。

“拖拉行为”被认为是一种非适应的、会对个体产生负向结果的行为。“拖拉行为”是指做事迟缓,不抓紧完成。明知道事情应按预定目标完成, 却一再地将该做的事情拖拖拉拉,故意及经常习惯延迟去做应该做的事情。例如赖床、吃饭、穿衣磨蹭等等。当个体的拖拉行为在学习生活中长期频繁地出现,成为稳定的刺激与反应联接时,就演变为拖沓习惯,成为人格中的一部分,在国外研究中常称之为特质拖沓 (trait procrastination)也称之为长期拖延(chronic procrastination)。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