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软土地区地基处理效果评价文献综述

 2022-07-15 08:07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自21世纪初以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加,建筑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人类居住、交通与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都对基础和基础工程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个基本点之一,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滨海地区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滨海地区的建设对于完善我国沿海的经济布局,扩大对外贸易,改善国家经济结构有着非常的战略意义。

我国绝大部分软土都分布在沿海地区,然而在东部滨海地区的很多工程将不可避免地遇到软土地基,由于软土通常有着较高的含水率、空隙率和压缩性,并且软土的抗剪强度不高,固结系数小,固结所需的时间较长,水的渗透性差,软土分层复杂,层间物理力学性能差异大。因此,在实际工程中,软土地区非常容易发生工程事故。例如,在基础上发生大的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和桥台等结构被损坏。因此,如何处理软土地基等病害场地条件,如何解决原有地基承载力不足且施工期及工后沉降过大等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滨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东部滨海地区软土地基上修建路堤、房屋或其他工程时,如果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土体的压缩性就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降低,从而减少基础的沉降,提高基础的抗剪强度,最终能够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

1.2 软土的特性

1.2.1 软土的概念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1]里写道:软弱地基是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2]中定义软土为滨海、湖沼、谷地、河滩沉积的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的细粒土。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3]里规定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且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的细粒土应判定为软土,包括淤泥、淤泥质土、泥炭、泥炭土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