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石辟邪”图形及文创产品设计文献综述

 2022-07-28 10:07

文献综述

六朝时期,由于黄河流域爆发持续战乱,大量生产人口和先进技术的相继南徙,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开发,并有力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兴盛和发达。作为六朝造型艺术的杰出代表南朝陵墓神道石刻,在继承汉魏石雕的基础上,积极借鉴、汲取中原北方和海外艺术的文化内涵获得了重大发展,其雕刻手法逐渐细致,在保持了汉魏石雕特有的雄浑的气度外,又以及其丰富的凹凸有致的曲线构成,展示出矫健灵动与典雅秀逸完美结合的时代精神,充溢着内在的坚实力量和旺盛的生命力,堪称中国雕塑史上承前启后的经典之作。

南京是华夏四大古城之一,享有“六朝金粉,十代古都”之誉。六朝留存至今的石刻主要有铭文石刻,佛教石雕,陵墓神道石雕三类。

其中,对于石雕《南京传统手工艺术》[1]一书中这样写:陵墓神道石雕最能代表六朝雕刻艺术的水准,因东吴、东晋时期没有实物存在,故六朝陵墓神道石雕则以南朝陵墓神道石雕为代表。南朝陵墓神道石雕在承继汉魏石雕艺术技法、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北方和海外艺术的形制之长,推陈出新,雕刻手法渐趋精美细致,在保持了汉魏雕塑特有的雄浑拙厚的恢宏气度之外,又以极其丰富的凹凸有致的曲线构成,展示出矫健灵动与典雅秀逸完美融合的时代特征,洋溢着内在的坚实力量和旺盛的生命力,堪称中国雕塑史上承前启后的经典之作。

南朝陵墓神道石雕价值之高、成就之大,与北方石窟佛教造像并称为中国雕刻艺术大两颗明珠,展示了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杰出成就。截至2007年底的统计,分布在江苏境内(主要在南京、丹阳、句容)的南朝陵墓神道石刻,分别是宋1处,齐4处,梁13处,陈2处。留存种类为石首43只,石柱17个,石碑4个,柱础、鬼跌8个。

传统石雕,承载了民间文字与语言所不可替代的精神文明。图形作为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一种形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将习俗文化用图形的方式表达出来,增加传统文化氛围,利于传播与扩散,保护文物气氛,同时,离家在外不能经常与亲人见面的人们,当看到象征着金陵图案的物件时,内心想必也会感到慰藉。本课题的目的是通过图形创意的方式,将石辟邪再创作,即对传统图形的重构和对历史遗留的图形化创意,并通过元素重组排列等方式应用在如笔记本、便利贴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上。本课题的意义则是通过对金陵石辟邪相关图形的再设计,从现代人的生活出发,结合金陵石辟的内涵,守护金陵文化的本意,引发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

关于六朝遗留下来的佛像石雕,梁思成先生在《中国雕塑史》论述:“自南北朝而佛教始盛。在雕塑史上,至第5世纪,已渐受佛教之浸融,然其来也渐。在此新旧思想交替之时,在政治历史上已入刘宋萧梁,而佛教尚未握人生大权之际,有少数雕刻遗物为学者所宜注意者。”文中“少数雕刻遗物”,包括南京栖霞山千佛崖石窟像。但是,究其规模与气势仍难与北方云冈、龙门等大型石窟相提并论。然而,从继承汉代以阴线雕刻法表现物象细部的方法来看,还是很有时代特色的。

关于南朝陵墓神道石雕,分为帝王陵和王公贵族墓两类。当时陵墓前列置石雕的制度,史书并无记载。但从现存的陵墓石雕状况来看,通常是3种6件:帝陵为石麒麟1对、神道石柱1对、石碑1对。迄今所存帝王陵前神道石雕以梁文帝萧顺之建陵保存最多,共计4种8件,即石兽1对、神道石柱1对、石碑1对,以及在石兽和神道石柱之间残存的方形石础1对。王公墓为石辟邪1对、神道石柱1对、石碑1对,这在当时可能是一种定制。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大多的王公贵族墓前的石辟邪已保存不完整,目前在江苏境内仅存“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神道东侧石辟邪、陈文帝陈蒨永宁陵神道东侧石麒麟、梁鄱阳忠烈王萧恢神道石辟邪、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神道东侧石辟邪、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神道东侧石辟邪、梁安成康王萧秀墓神道东侧石辟邪”。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