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消费者行为的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以江西婺源为例文献综述

 2022-07-31 04:07

1.乡村旅游概念界定研究综述

国外的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叶,Gilbert(1989)认为乡村旅游的实质就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这种概念把乡村旅游的范围限于农业旅游活动,主要依托农场或牧场资源,是一种狭义的乡村旅游概念界定。

Arie等(1999)从旅游活动发生的地理位置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进行界定,他认为乡村旅游是位于乡村区域的旅游,而且具有乡村区域的特性,如旅游企业的规模较小、市场区域广阔,而且其发展具备可持续性等特点。

我国的乡村旅游则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出现。祁黄雄(1998)从乡村旅游活动形式和场所方面,将乡村旅游界定为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他认为乡村旅游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狭义的乡村旅游仅仅是指用来满足游客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乡村旅游则包括“观赏农业”、“观光农业”、“农村旅游”等不同概念。唐德荣(2010)从旅游资源、产品和市场等系统的角度看,认为乡村旅游是为城市游客(城镇居民)体验和享受乡村旅游产品的一种旅游方式。

通过上诉国内外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区域的旅游活动,以乡村自然风貌、建筑特色、人文习俗等为依托,同时在人为活动的多功能开发下,使这些资源具备吸引游客前来能力,并能够为游客提供具有农村特色的观光、娱乐、休闲、度假以及科普教育等旅游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

2.乡村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

国外对旅游消费者的行为关注广泛,并从各专业视角进行了细化研究和探索。Morley(1994)从经济学角度对旅行消费者进行研究,该学者在需求经济理论和统计实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刺激选择实验方法来研究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行为。Goodall(1991)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社会压力和个体需求共同决定并由动机与偏好共同作用形成的度假目标从而形成旅游选择决策。Pearce(1990)的调查发现,旅游者到乡村旅游是因为在此可享受后台体验。

我国对于乡村旅游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内容较为单一,常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的方式。在旅游动机方面,娄世娣(2002)将旅游动机分为:更新生活、寻求广义之爱、逃避现实、好奇探索、健康娱乐及社会交往,提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服务、促销以及旅游创新是旅游动机激发的重要因素等。谢蕙(2017)以绍兴为案例,探究了乡村游客行为的自我概念和旅游动机。在目的地选择方面,吴必虎等(1997)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了研究,发现了研究地区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的4条规律。在旅游决策方面,陆林(1994),晏杰(2001),黄国庆等(2003)等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特定消费群体或特定旅游目的地旅游者的旅游偏好、旅游满意度、出游力等,并提出发展建议。在旅游形象感知方面,来晨星(2017)以成都乡村旅游为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对乡村形象感知的建议。在旅游满意度方面,李琳等(2013)通过研究我国乡村旅游满意度区域差异,提供改进措施。在旅游空间行为方面,冯淑华(2002)研究分析古村落客源市场的行为特点和模式,提出规划意见和发展途径。

3.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综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