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盈利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2022-07-26 02:07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盈利模式研究

文献综述

1、引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互联网领域中新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借助互联网、移动终端、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和其他跨时代的交流信息,互联网改变了传统金融模式并强势渗入金融领域。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商业模式,企业生存下去的唯一办法是盈利,企业运营的核心就是盈利模式,找到一个良好的盈利模式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互联网金融客户大多是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在创立初期或许可以通过贴钱来吸引受众,但缺乏有效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是目前几乎所有互联网金融企业面临的困惑,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与外国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是在传统金融行业垄断背景下急需改革创新而催生的新事物,国情和金融的大环境不同导致了互联网金融的不同。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因此拥有良好的盈利模式是这一新生事物得以发展和存续的保障。

  1. 国内外研究状况

2.1 互联网金融的研究

在国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针对互联网内容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Andrew Fight(2002)从源头入手,概括了推动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详细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内涵,总结出传统商业模式正在被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替换,经济概念也将重新被定义。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深化发展。Buerckner(2011)根据业务形式和服务对象将欧美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新模式分为第三方支付、网络理财、网络融资、服务平台、信用卡服务、互联网券商、互联网交易所七种类型,涵盖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化以及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Alexandre Momparler(2011)也表示即使是外国那些比较成熟的互联网金融体系,其银行业也会受到强烈的竞争压力,以致竞争优势稍纵即逝,以此反映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带来更大的竞争。Sven Seuken(2012)发现过去15 年在互联网金融大潮中涌现的大量企业,小部分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大部分惨遭市场竞争淘汰。企业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迎合金融市场的变化潮流,寻找能发挥自身优势的市场缝隙,并设计出高效的市场。互联网对金融业的推动使得金融企业的价值增值方式摆脱了从有形资源转化为终端产品并销售给客户的传统路径。

在国内,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模式虽然发展较晚,但国内有些学者已经进行了理论探索。

谢平(2012)首先提出互联网金融模式这一概念并概括了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其主要从支付方式、信息处理与资源配置三个角度对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进一步从经济学、社会学、信息技术三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支付宝之父马云(2013)则表示,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的行为称为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从本质上来看仍具备金融的一般属性,金融的本质是融通资金、跨时间跨空间的重新配置资源。互联网金融只是一种模式的改变,是一种新的支付结算、融通资金的方式,它使得金融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网络以及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完成这些操作。互联网金融摆脱了模式化标准化的服务产品,让新式金融服务更加自助化和私人化。侯维栋(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对金融业务进行深刻变革后产生的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应该是一个平台战略。芮晓武、刘烈宏(2014)立足金融模式,提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将互联网视为资源,依靠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新型模式,其核心资源是大数据,核心技术是云计算。从广义和狭义角度来看,孙国茂(2015)认为广义互联网金融可以涵盖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服务,而狭义的互联网金融本质上就是体现互联网精神、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业务模式二者之间系统全面的交互、关联、延展和创新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金融业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