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宜居的数学评价模型文献综述

 2022-11-25 03:11

1文献综述

亚太研究学者迈克·道格拉斯(Mike Douglass)通过对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经济全球化和宜居城市建设研究,构建宜居城市研究模型并进行分类、解释和评价。全球化和城市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亚太社会,城市转型正在被一种跨国界的时空压缩关系所转换,这种时空压缩所导致的城市区域(City Regions)正被全球经济整合。为适应全球化经济和考虑政治现实,巨型城市区域(Mega-urban Region,MUR)正变成经济增长中心。Benjamin L. Saitluanga以印度艾扎尔市为例研究喜马拉雅地区城市宜居性空间格局并采用数据简化方法,在邻域水平上对宜居性的主客观维度进行了测度。最后,研究发现与周边地区相比,位于中心的街区更适合居住。研究还发现宜居性的主客观维度没有显著关系。Liang等人则将空间进一步划分社区,以居住社区作为城市生活区的基本单元,从社区层面对城市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五个维度中选取18个客观指标,建立客观指标体系。并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偏好,建立了一个主客观相结合的社区生活能力综合评价框架,应用该模型对宁波市1394个居住社区进行了宜居性评价。最后得到,首先不同年龄组对城市的宜居性有不同的需求偏好社区;第二,区域间社区宜居性存在显著的异质性。从城市中心到周边,社区的宜居性呈下降的空间格局。。Liu等人则建立一个综合的方法来衡量城市宜居性。从客观和主观的角度。本研究选择香港作为一个具有高度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环境差异的城市。此外,还探讨了宜居性得分与个体情绪得分之间的相关性。具体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香港中部地区较郊区地区相对宜居。通过情感分析,在香港郊区地区发布Instagram的人通常比在市中心地区的Instagram表达更积极的内容和更快乐的情绪。宁越敏等(1999) 首先讨论了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内涵和特征,而后构建了小城镇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以此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海郊区的 3个小城镇进行了案例研究 , 在剖析了小城镇存在居住条件。以大都市上海为例探讨城市人居硬环境的评价标准,并且根据所得到的结果从多个方面给出城市管理中居民宜居性提高的建议与方案。李雪铭和晋培育(2012)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通过多方面的分析得到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与城市规模无对应关系。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共四个部分构成,分别是社会经济环境、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以及生态环境。2007 年,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正式公布《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导向性的科学评价标准,不是强制性的行政技术标准。标准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生活、安全等 6 个方面对城市宜居性进行评分。2012年,英国经济学家智慧团体(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完成《亚洲绿色城市指标》,对亚洲22 座重点城市的人居环境进行检测。经济学家智慧团体给出亚洲22 座绿色发展的总体情况,从能源与、建筑与土地使用、交通、废弃物、水、卫生设施、空气质量和环境治理予以分析。李陈则综合运用熵值法、回归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分别研究了2005年和2010年中国286座城市人居环境时空特征,并对宜居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关联分析。张国宗等人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和对老旧小区数据调研,探索老旧小区的成因、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霍尔三维模型的老旧小区有机更新集成体系,应用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构建出老旧小区宜居指标要素,以此形成符合城市老旧小区特点的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提出有机更新实施路径,为城市老旧小区宜居建设提供指导。胥建华等人为响应上海市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愿景,推进上海市建设宜居城市和社区,根据新时期宜居社区建设要求,探讨建立上海城市社区宜居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为今后社区建设实践及其评价奠定基础。研究建立社区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理念引领、层级传导、人本优先、方法统筹四大原则,从'总目标—分目标—基本指标'的3个层级构建,包括4个总目标、14个分目标和50个基本指标,4个总目标即居住环境、生活服务、安全健康、社会资本。

[1]Douglass M,Le TQ,Lowry C K,et al. The Livability of Mega Urban Regions in Southeast Asia: Bangkok,Ho Chi Minh City and Manila Compar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Growth Dynamics of Mega - Urban Regions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Singapore: Asia Research Institute [C],2004.

[2]Douglass M. Livable Cities and Regions. Summer Seminar Workshop Agenda for Livable Cities in Pacific Asia: Research Methods for Policy Analysis Globalization Research Center[C].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East - West Center,2006.

[3]Douglass M. From global intercity competition to cooperation for livable cities and economic resilience in Pacific Asia[J]. Environment & Urbanization,2002,14( 1) : 53 - 68.

[4]Douglass M. Mega - urban regions and world city formation - - Globalization,the economic crisis and urban policy issues in Pacific Asia[J]. Urban Studies,2000,17( 12) : 2317 - 2337.

[5]Wong T - C. Urbaniz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Southeast Asian cities. In T. - C. Wong and M. Singh( Eds. )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 Southeast Asia in the new millennium[M]. Singapore: Times Academic Press,1999.

[6]Me Gee T G,Robinson I M. ( Eds. ) . The mega - urban regions of Southeast Asia[M]. Vancouver,Canada: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1995.

[7]Saitluanga B .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Livability in Himalayan Region: A Case of Aizawl City, India[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14, 117(2):541-55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