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2022-10-01 09:10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国际上关于FDI和对外贸易的研究,从FDI角度可将二者的联系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其一是贸易替代理论, Mundell(1957)从静态角度指出一种商品可以通过贸易或投资方式进入一国市场,选择了投资,便会替代贸易,尤其是在两国生产函数相同或类似的情况下。维农(Vernon,1966)则从动态角度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他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三个阶段, 通过分析不同阶段产品的供求特点、市场要求等, 得出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是相互对立、互为替代的结论;

其二是贸易补充理论,即FDI可以在母国和东道国之间创造新贸易机会,使贸易在更大的规模上进行。小岛清(1987)是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理相互补充的主要代表。他发现FDI会直接导致资本货物、中间投入物和技术与服务的出口,从而会促进母国的贸易。FDI作为先进生产函数的转移,会带来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和信息的跨国流动,因而从整体和长远上看,FDI会创造新的贸易需求,推动东道国向母国的出口贸易;

其三是替代与补充交织理论, 马库森和维纳布尔斯(Markusen&Venables, 1995)在解释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间的关系时, 将投资分为国内投资、垂直型投资以及水平型投资三种方式。垂直型投资与对外贸易产生互补效应, 水平型投资与对外贸易产生替代效应, 而各国知识资本禀赋的差异使得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互补与替代效应交织存在。帕特瑞(Patrie, 1994)根据投资的动机, 将外商直接投资分为市场导向型、生产导向型以及贸易促进型三类, 并提出市场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存在替代关系, 而生产导向型和贸易促进型的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间存在互补效应。

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大量的增加,关于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邓宁(1997)首次提出了“折衷理论”,折衷理论主要包括了三个部分即所有权优势、内部优势和区位优势。在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问题上,折衷理论在三个优势因素的分析上解释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具体来讲就是,对于跨国企业来讲,其生产的产品要想进入东道国有两个主要的途径,产品的出口和直接对东道国进行外商直接投资。跨国企业之所以选择第一种产品出口的方式,是因为跨国企业并没有区位优势,使其难以在东道国直接办厂进行外商直接投资。反过来讲,如果跨国企业在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基础上,增加适应的区位优势,跨国公司的选择策略就会倾向于第二种即进行外商直接投资,从而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就有了替代效应。

陈继勇等(2006)、龚晓莺(2007)的研究则表明,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对中国商品的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 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将会不断增强。蔡锐、刘泉(2004)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方面进行研究, 提出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推动了中国技术结构的升级, 提高了中国的生产效率, 促进了中国的进出口贸易, 从而证实了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具有明显的互补关系。刘宏平(2014)论文创新地将中国吸收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进行了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区域划分,使用2002-2011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和进出口贸易总额组成面板数据,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通过霍斯曼检验论文在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时选择了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表示整体看来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有促进效应。

熊涓等(2005)认为, 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 但是外商在华投资企业的出口挤占了中国本地企业的出口额度, 给中国出口贸易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龚晓莺等(2006)指出, 投资主体的不同使得对外贸易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之间既

存在着替代关系, 又存在着互补关系和相互融合关系。项本武(2006)运用引力模型分析发现,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出口贸易间存在着明显的互补关系, 而与中国的进口贸易间则存在着替代关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