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农产品比较优势与贸易结构分析文献综述

 2023-03-16 10:03

摘要:介绍本次研究所要运用的比较优势理论,并通过梳理将已掌握的文献归为三类,一为关于中国与东盟农贸易的现状、特点及问题研究;二为以“一带一路”、CAFTA和RCEP为背景,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三为从贸易引力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入手的研究。最后在此基础上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案。

关键词:比较优势;贸易结构;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

一、文献综述

(一)比较优势理论

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从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到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如果一个国家各种产品生产都占有绝对优势,另一个国家都处于劣势,但是他们在不同的产品上的优劣程度是不样的,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是不同的。按照李嘉图的观点来说,应该依据“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进行分工和贸易。后来产生的赫克歇尔饿林定理: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缺少的要素产品。在赫克歇尔饿林模型基之上,巴拉萨提出了阶段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会导该国的要素禀赋发生变化,进而使出口商品构成和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一国的要素禀赋在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国的要素会发生变化,资本积累在增加,技术在改进,在出口商品的构成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会增加,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将发生变化。

虽然从亚当·斯密提出绝对成本理论以来,比较优势理论一直经历着经济学界的检验和挑战,但是这些检验和挑战无一不是对它的完善,而不是否定和推翻。最早提出并运用显示比较优势概念的是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根据巴拉萨的定义,j国的出口商品的显示比较优势(RCA)由i商品占国家总出口相对于ⅰ商品出口在世总出口中的比重来衡量。如果用Xij表示国家j出口商品的出口值,用Xtj表示国家j的总出口值,则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为:

RCAij=(Xij/Xtj)/(Xiw/Xtw)

其中的W表示世界总和。如果 RCA1J的值小于1的话就意味着该商品在国家中的出口比重小于世界的出口比重。表示该国家在此种产品上具有比较劣势;由此可知RCA如果大于1的话则具有显性比较优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