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公交专用道效果评价文献综述

 2022-10-30 10:10
{title}{title}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公交专用道的思想最早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法国提出,后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九十年代传入我国,1997年在北京建设完成第一条双向公交专用道。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市民对于交通日益增大的需要和现有交通设施不能满足需求的矛盾逐渐深化。为了缓解这些问题,同时以有限的城市道路空间承担尽可能多的出行任务,我国提出研究部署“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从而将公共交通摆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地位,公交专用道概念的提出和发展也由此应运而生。

1. 公交专用道的评价指标研究

公交专用道作为最常用和最实际的公交优先措施之一,它的规划设计和评价受到了国内外学者深入、充分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较为完整和多样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关于公交专用道效果的评价指标研究多是围绕乘客、运营方和建设管理者三方主体进行考虑。

在国外,1975年,Wilbur Smith等人从成本、服务水平和对环境的影响三方面评估公交专用道的效果[1];2003年,Alber Gan从乘客角度出发,对之前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改进并提出了基于乘客出行时间的评价指标体系[2];2006年,Kazuhiro SHIMIZU等人对设置公交专用道后的交通效果进行了评估[3]

在国内,2011年,黄娟提出公交优先的本质是人而不是车辆,从而提出以人均出行时间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模型,且运用此模型对西安现有的公交专用道进行了评价和分析[4];2012年,苗齐壮等人从乘客和运营方两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包括公交车和非公交车行驶速度、道路客运通行能力增加率、公交车和乘客出行时间减少率等评价指标,并运用TransModeler模型对哈尔滨市公交线网进行了仿真和优化[5];同年,蔡志理和邱丰等人研究了公交专用道设置形式对其通行能力的影响[6][7];2013年,向志威以逆行公交专用道为例,建立了以路段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干扰强度为评价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4条逆行公交专用道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改进对策[9];2015年,刘昱岗将交通效益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从社会车辆和交通系统整体运行效率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交叉口人均延误时间、车道均衡系数、无效交通量和停靠站对其他车流干扰强度的评价体系[10];同年,杨竞对前人经验进行了总结,将评价指标分为社会经济、交通环境、资源利用和交通功能四大类,提出初步指标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初步指标进行筛选,确定指标权重,最终确定关联度和所属等级,建立公交专用道综合运行效益评价体系[11];同是2015年,吴娇蓉等人认为出行时间可靠性是乘客最关心的内容,从而创造性地从准时性和车头时距稳定性研究了路侧公交专用道设置长度对线路运行可靠性的影响,并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12]。2016年,陈冠南等人选取车辆平均速度和车辆平均旅行时间作为分析公交车和社会车辆服务水平的评价指标,并运用微观仿真模型以实测数据为基础进行了仿真和优化分析[13]

2. 公交专用道的评价方法研究

对公交专用道进行效果评价需要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目前国内外学者所采用的方法一般为多指标决策的综合评价法,所运用的评价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指标决策评价方法,它的优点是所需的定量数据较少,简洁实用且具有系统性,但定性成分过多,说服力不强,且当指标较多时因素权重难以确定,因此一般应用于方案比选和系统优化。

在前文所述文献中,苗齐壮和向志威等人曾采用过层次分析法进行计算,将所研究的公交专用道效果评价的目标进行分解,按照目标层、准则层和子准则层构建决策问题的递阶层次机构,在此基础上利用判断矩阵确定各因素的权重,从而确定各层次因素的组合权重[5][9]

  1. 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它的特点除了以最优的评价因素值为基准,其余欠优的评价因素依据欠优的程度得到相应的评价值之外,还可以依据各类评价因素的特征,确定评价值与评价因素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因此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优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

在前文所述文献中,刘宜岗运用模糊综合分析法进行了计算:先是提出了平均行驶时间、延误、车道均衡系数和干扰强度的评价指标,后运用德尔菲法确定权重向量,构建评价矩阵后确定交通效益系数以及对应关系,代入得出综合评价值[10]

  1.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其中每个主成分都能够反映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且所含信息互不重复。这种方法可以使问题简单化,同时使得到的结果更加科学有效。

在前文所述文献中,杨竞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所列出来的初步指标进行了筛选,从而构造了较为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后通过APH法和熵权法综合确定权重,得到评价结果[11]

  1. 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是通过实际数与基数的对比来提示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借以了解经济活动的成绩和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

在前文所述文献中,黄娟在进行公交专用道的设计和效果评价时采用此种方法对西安市公交专用道设置前后道路效益的相对变化进行定量、定性评价,以确定设计方案的可行性[4]

  1. 技术路线

本文以南京市现有的公交专用道为基点,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阅读以及公交专用道的现状调查情况得出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结合采集到的数据和评价方法得出评价结论,并就此提出对南京市公交专用道的改善建议。

  1. 参考文献
  2. Wilbur Smith and Assiociates.Bus Rapid Transit options for densely developed areas.1975.
  3. Alber Gan,HhtlanYue,Ike Ubaka,FangZhao. Development of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and decision models for arterial bus lane. The 82nd Annual Meeting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2003.
  4. Evaluation of Effects due to Introducing Central Bus Lane System.INFRASTRUCTURE PLANNING REVIEW, 2006, Vol.23 , pp.659-666
  5. 黄娟. 城市公交专用道设计及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1.
  6. 苗齐壮,孙凤英. 城市公交专用道效益评价及仿真[J]. 森林工程,2012,(02):71-74.
  7. 蔡志理,张梦启. 快速公交专用道形式对其运行效率的影响研究[J]. 交通信息与安全,2012,(03):11-15 24.
  8. 邱丰,李文权,张健,谢秋峰. 站点设置形式对公交专用道通行能力的影响分析[J].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2,(01):58-63.
  9. 谢秋峰,李文权,邱丰,张建. 设置间歇式公交专用道的道路路段通行能力[J]. 交通信息与安全,2012,(04):34-38 47.
  10. 向志威. 逆行公交专用道设置条件及运行效果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11. 刘昱岗,徐宜河.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公交专用道的交通效益评价[J]. 公路工程,2015,(04):193-196 201.
  12. 杨竞,陈红. 公交专用道综合运行效益评价指标与方法[J].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230-234.
  13. 吴娇蓉,王宇沁,魏明,林彬. 路侧公交专用道设置长度对公交线路运行可靠性的影响[J].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7,(01):82-91
  14. 陈冠男,陈艳艳,吴克寒,赖见辉,黄林军. 基于Paramics的快速路公交专用道设置效果评价[J]. 道路交通与安全,2016,(01):24-28.
  15. 何峻岭. 武汉市公交专用道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2011:8.
  16. Dr. V. Thamizh Arasan , Dr. P. Vedagiri.Study of the impact of exclusive bus lane under highly heterogeneous traffic condition.Public Transp (2010) 2: 135–155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