匝道影响区交通事故前兆特征研究文献综述

 2022-10-22 05:10
  1.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匝道影响区事故前兆特征是匝道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匝道影响区交通流数据及事故数据采集、分析和相关性模型建立,挖掘高速公路匝道事故发生的规律,为高速公路匝道交通安全规划目标及对策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提高交通运输安全可靠性,为指导未来高速公路安全规划提供理论支撑。

基于匝道影响区段交通事故的严重性,国内外对于事故的分析与预测方面从多个层面、角度,采用不同的理论方法,展开了深入的研宄。本文主要从匝道影响区交通流运行特征、交通流指标和安全性相关性分析以及交通事故预测模型研究三个方面,对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展开深入调研及分析,为之后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国外研究现状:

(1)匝道影响区交通流运行特征

在匝道交通流特性研究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其研究的成果主要是基于间隙接受理论、流体动力学理论等理论模型与算法。Evans [1]等利用马尔科夫链建立合流区车辆制动时间概率分布模型,并将交通流、可接受间隙及驾驶员在合流区附近的驾驶行为纳入模型之中,发现出现交通瓶颈的可能性随车辆达到率的增大而增大。D.Ngoduy[2]等指出现有的宏观交通流模型并不能够准确地描述出入口匝道区域的交通流动态特性,提出了一个涉及车道变换的交通流模型。该模型主要在微观上考虑出入口匝道区域的车辆换道行为,进而根据气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一个快速路多车道交通流模型。Kerner[3] 等在交通流理论基础上提出入口匝道瓶颈路段间断交通流破裂现象的晶体模型,该破裂现象伴随着交通流由自由流向临界流转变的过程,并通过莫斯科的实测交通数据验证警惕模型的有效性。

(2)交通流指标和安全性相关性分析

自20世纪70年代,国外的交通研宄人员已经对道路事故的影响因素展开了较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就对交通流指标和安全性的相关性的分析而言,Lee[4]等基于三条韩国高速公路匝道交通流数据和事故数据,建立多层次模型,发现事故频数随AADT增大及匝道长度变短而增加。Chris Lee[5]等人根据多伦多加德纳高速公路10km区域内13个月的交通事故前兆特征资料建立对数logit模型,研究发现车速差和交通密度显著影响事故频次。Abdel-Aty[6]等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发生事故时的交通流和相应的非事故交通流进行了比较,以期得到两者的差异。Chris Lee[7]等人根据美国4号公路奥兰多、佛罗里达段的事故数据,建立匝道事故与匝道几何条件和交通量之间的对数logit模型,研究发现出口匝道事故率相较于入口匝道高得多。

(3)交通事故预测模型研究

道路事故实时预测模型最初出现在29世纪90年代,自此大量外国学者开始对道路事故与交通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宄,提出了许多具有应用价值的交通事故预测模型。Oh[8]等采用非参数贝叶斯分类模型对事故风险进行了分析,通过配对T检验发现利用事故发生前5分钟的速度标准差可以对交通事故的似然程度进行有效地预测。Sheu[9]通过离散时间非线性随机系统建模,对高速公路异常事件进行特性描述和实时预测,为之后的高速公路事故实时预测奠定理论基础。Xu[10]等建立了基于马尔可夫的贝叶斯随机参数logit模型。与传统的logit模型相比,所提出的方法提高了事故风险模型的预测性能。

国内研究现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