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机动车道宽度对交通流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03 03:08

文献综述

车道宽度对驾驶行为及交通流

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1.前言

目前国内外对标准的双车道道路交通流特性研究较为成熟,但对如窄双车道道路等特殊双车道公路的交通流特性研究较少。本文是所提及的窄双车道道路是指,因道路几何条件限制,部分节点存在车道宽度小于规范标准值(2.5m)的双车道公路。此类道路广泛存在于我国的路网系统中,且由于其特殊的几何线型及驾驶操作条件,使其表现出异于常规道路的交通流特性。研究发现,当车道较窄时对中等程度及以下驾驶水平的驾驶人会有较强的心理影响,从而导致车速减慢,并影响通行能力。然而,对于同向窄双车道,且不能变道的情况下,从一般驾驶人经验判断,会影响其变道和错车,从而导致交通流变化。但是,交通流另一方面也变的有序,能否说明通行能力一定降低,这一点并没有相应的证明。另外,由于窄双车道特殊的线形条件,对于驾驶人的制约性也随之增强,直接影响到驾驶人的跟驰心理及操纵车辆水平,进而影响到行车效率及行车安全。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南京市富贵山隧道同向窄双车道的交通流特性进行实地调查,寻找窄双车道在不同几何线型条件下交通流参数变化规律,以及驾驶人变道及跟驰特性。并借助驾驶模拟技术,开发出不同车道宽度下的驾驶场景,通过对比试验,研究窄双车道特有的交通流特征,运用SPSS等数理统计软件及SP调查问卷,研究驾驶人驾驶行为的一般规律。

如能正确地分析、理解、模拟、预测窄双车道条件下的交通流规律以及驾驶人行为特性,不仅有助于交通管理者更好地组织交通,提高通行效率,保障通行安全,也可为双车道公路断面建设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道路交通流理论模型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对道路交通流的研究起步较晚,早期开展地一些对于交通流特性、道路通行能力等方面研究相对粗糙,更多地是采用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随着道路交通发展的进一步深化,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的交通指标体系。但是对于交通条件较为复杂的地区,研究体系还尚未形成。

(1)国外研究现状:

道路交通流理论相关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由于在这一时期汽车保有量低,公路上行驶的车辆相互干扰较少,可以相对自由的通行。因此这一时期的研究假定是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各自独立,车辆的空间/时间分布是随机的,各个车辆的启动/行驶/停止均符合某种确定或随机过程,可采用概率随机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可用统计分布表示不同条件下的交通流稳态特性。1933年,Kiner首次提出并论述了用Poisson分布分析交通流的可能性。1934 年 Greenshields提出一种线性的速度—密度关系。

二战以后的经济复苏和工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交通流理论的发展。20世纪50-60年代交通流理论以运动学模型和车辆跟驰模型占主导地位,Pipes等人从微观角度提出了描述车辆驾驶行为的经典车辆跟驰模型。Kometani和Sasaki于1959年提出了安全距离模型。Michaels通过分析司机生理和心理方面潜在的一些因素,于1963年首次提出生理心理跟车模型的。车辆跟驰模型适用于用于分析车辆数目不多的交通行为,如稳定特性、相变特性、车辆启动和车辆加减速特性等结果比较精确。70-80年代流体力学模型崭露头角,Prigogine 等人作为代表从中观角度提出了交通流气体动理论模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