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组培苗的基质栽培
摘要:白岌以野生为主,随着人口的增长、用药量的增多和白岌用途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有限的野生资源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特别是对野生资源的过度采挖,致使白岌自然资源急剧减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人工种植成为解决白岌资源缺乏的必然选择。对不同基质组合白芨组培苗的驯化成活率和生长状况进行比较研究,以明确白芨组培苗的适宜培养基质,并完善白芨种苗繁殖和栽培的技术体系,为白芨产业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在不同栽培基质的条件下,对白芨组培苗进行培育。定期观察并记录其生长的速度,生长的状况。将相关数据比较以探讨和研究不同的栽培基质对白芨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关键词:白芨;组培苗;栽培基质;生长情况
- 文献综述
1白芨特性特征
白芨花美,适合观赏,球茎晒干后是一种中草药,专用药名称为白芨。白芨一般品种的花色为紫兰,也有粉红色、黄色、红色及蓝色的园艺栽培种,花期主要在春季,但依各地气候不同,晚冬至夏初也可开花。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传统中草药、观赏植物以及化妆品原料的白芨需求量剧增,加之野生白芨被过度滥采乱挖,白芨种子自然萌发率极低,繁殖困难,再加上传统的人工栽培,繁殖效率低,周期长,因而白芨资源日益匮乏。白芨种子细小,数量大,但因无胚乳,无法利用种子大规模培育种苗,小面积种植的白芨种苗主要靠采挖野生资源。近年来,研究人员不仅对白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还进行了离体快速繁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且明确利用快速繁殖技术规模化生产白芨种苗是缓解白芨资源紧缺的有效方式之一,此繁殖方法具有出芽率高、培养时间短、植株生长旺盛、可操作性强、应用价值高等优点,是实现人工栽培最好的种苗解决方法,可为白芨大规模人工栽培提供有效保障。而在白芨快速繁育技术研究中,种苗的健壮程度与根系的发达程度严重影响种苗移栽的成活率,是制约人工苗产业化的关键。
倪子轶等人在《白芨的栽培及景观应用探讨》中介绍到:白岌为地生兰科植物,株高1860 cm。假鳞茎扁球形,上面具革荞似的环带,富劲性。茎粗壮,劲直。叶4 - 6枚,狭长圆形或披针形,长8一29 cm,宽1.5-4.0 cm,先端渐尖,基部收狭成鞘并抱茎。[7]花序具3一10朵花,常不分枝或极罕分枝;花序轴或多或少呈“之”字状曲折;花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2.02.5 cm,开花时常凋落;花大,紫红色或粉红色;曹片和花瓣近等长,狭长圆形,长25 -30 mm,宽6-8 mm,先端急尖;花瓣较曹片稍宽;唇瓣较曹片和花瓣稍短,倒卵状椭圆形,长2328 mm,白色带紫红色,具紫色脉;有5条纵褶片从基部伸至中裂片近顶部,着生于唇盘上,仅在中裂片上为波状;蕊柱长1820 mm,柱状,具狭翅,稍弓曲。花期4-5月。
2 白芨苗增殖生长
2.1 组培快繁
根据余朝秀等人在《野生白芨组培快繁技术研究》中所提及的方法:外植体预处理采取外植体植株,剪去过长的叶片,清洗干净,切取侧芽和茎尖,饱和漂白粉溶液中浸泡3-5min并不断搅动,流水冲洗干净。在超净工作台上,用无菌水冲洗外植体1次,75%乙醇溶液浸泡40s然后转入0.1%的升汞中进行表面消毒8一12 min再用无菌水冲洗3-4次,切取1cm大小的茎尖,接入到已配制好的诱导培养基上。[11]90d将诱导出的不定芽转入不同激素浓度配比的增殖培养基中进行培养40d后,通过以增殖率为主导因子,筛选出最佳的增殖配方。待苗长到2.5-3.5cm高时,剪去根以及剥去基部叶鞘,转入到不同NAA浓度的培养基中,诱导生根,30d将植株从瓶中取出,清洗干净基部的琼脂,进行炼苗移栽。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