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力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H大学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11 16:13:59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力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

摘要:了解杭州师范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的岗位胜任力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通过普查方法,以杭州师范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方式调查杭州师范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的岗位胜任力现况。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探索各因素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的岗位胜任力评分的影响。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 岗位胜任力;现况研究;影响因素

研究背景及意义

“胜任力(competency)[1]”的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David McClelland于1973年在文章《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中正式提出,是指在某一项工作中具备的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岗位胜任力(post competency)[2]”在姜海燕的岗位胜任力评价研究中有其具体定义,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组织中,促使员工能够胜任本岗位工作并且在该岗位上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的总和。

卫生事业管理(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专业是基于卫生事业管理相关课程,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在医疗、卫生行政等机构从事管理、教学、科研工作的复合型卫生事业管理人才[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医学技术的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机构也经过了几次变革,卫生管理人才在提高卫生行业整体效能、促进卫生机构高效运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方面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我国医学高校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逐渐重视,全国医学高校均开办了该专业,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已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教学目标、教材使用、教学课程、教学要求等逐步系统化[4],高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是通过学校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以达到全面、系统、科学地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可以说高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是将来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后备军。

2015 年 3 月,国务院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 年)》[5]提出了在国家层面上确定卫生人才队伍培养的概念,明确了其发展目标和要求。在卫生人才队伍的人才培养上,提出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制订有利于卫生人才培养使用的政策措施。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给各类医疗卫生人员出了一道难题,随着疫情逐渐趋于常态化,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也给卫生管理人才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国家培养卫生人才是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医疗快速发展的的需要,使相应工作人员的各方面能力素质满足其所在岗位的要求完成工作内容。切实加强医教协同工作,深化院校教育改革,推进院校医学教育与卫生医疗行业需求的紧密衔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提高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加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强化实践带教环节,注重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强医疗卫生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管理能力和素质,是提高卫生服务质量的基础。卫生事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基础,通过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探讨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更新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我国医学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使培养的人才可以为人群健康服务。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可满足社会卫生资源的人力需求和用人单位对医疗改革的需要。

从岗位胜任力出发有助于能力培养与社会实践和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相结合,提高学生就业率。从岗位胜任角度从发,分析岗位的职责和胜任岗位所需要求,可以发现用人单位的求职要求和教学方式以及学生能力的不匹配点,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素质与实际工作中所要求的胜任力之间的差距,以便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促进其提高对本专业理论知识、岗位所需的能力素质,重视专业知识基础和岗位要求的实践能力。教育方可从薄弱的环节入手,设计新的培养内容,调整原有培养方案,加强用人单位所要求的核心能力培养,以达到学以致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