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候因子的浙闽粤白纹伊蚊生境时空变迁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25 08:08

气候驱动下浙江省登革热传播路径挖掘研究

摘 要: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通过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集中爆发在城市。随着气候变化、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传播范围已经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逐渐扩大到了更高纬度的地区。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概述了登革热疫情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详细阐述了登革热疫情传播的原理;总结了城市登革热的时空传播特征;归纳了城市登革热的风险监测方法;阐明了登革热发生的主要驱动因子;最后,展望了登革热时空特征和风险评估方法等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登革热;时空传播特征;风险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1. 引言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通过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1],多发生在城市地区,具有发病率高、传播迅猛、重症患者死亡率高等特点,目前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强,登革热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剧,每年导致约六千万至一亿有症状的登革热病例[2],且疫情正迅速蔓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造成严重的经济和资源负担[3]。随着各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大都市巨量的人口、高效而密集的交通网络、复杂的居住分异模式、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城市登革热爆发的频度和强度越来越高,并呈现出不同以往的传播特征。

目前,没有可用于预防登革热感染的疫苗或抗病毒药物。阻止登革热传播的主要策略是避免人与蚊子接触[4]。对登革热在城市中传播方式的探究和风险区域监测是预防登革热疫情暴发的有效方式。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从登革热疫情传播的原理、城市登革热的时空传播特征、登革热风险监测方法、登革热扩散的主要驱动因子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登革热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登革热传播原理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蚊媒传染病,以发热、肌肉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和皮疹等为特点,主要通过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或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叮咬传播[1]。人群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可作为人-蚊-人循环传播链中的扩增宿主,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在4-8天。隐性感染者和患者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和宿主。

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主要是伊蚊,伊蚊主要孳生于室内外的各种小型积水容器,通常在室内和居住区周围的积水容器中孳生、栖息,喜好白天活动叮人。其生活史一般为1-3周[3]。登革热通常不会直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而是通过蚊媒叮咬登革热患者后(成为病媒蚊)再叮咬其他健康人士的方式进行传播。患者在潜伏期末及发热期内具有强感染性,如果患者在这个时期被蚊虫叮咬,这只伊蚊将被病毒感染。如果雌性伊蚊叮咬有病毒血症的人时受到干扰更换宿主时,可立即传播登革病毒,也可在吸血后,病毒在其唾液腺和神经细胞内赋值增殖,经8-10天潜伏期再传播,后者在登革病毒传播中占主要作用[5]

感染登革病毒的雌性伊蚊可经卵将登革病毒传给后代,幼虫发育成熟后也会传染登革病毒。登革病毒在亲代和子代间的传播特性以及登革病毒在患者体内的潜伏期较长的特点,使得登革热传播风险较大,人-蚊-人的循环传播模式也增大了登革热监测与预防工作的难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